工业之肺里的生命气息——从新冠疫情中的医用液氧供应看工业体系与动员能力发表时间:2023-09-04 11:02 近日来,德尔塔变异毒株导致美国迎来新一轮疫情高峰,部分地区医用氧供应出现紧张。液氧不足甚至影响到美国的航天发射活动。今年四五月间,印度的疫情大爆发也让我们见识到“缺氧”导致的人间惨剧:医院里出现几位病患共用床位吸氧的无奈场景,甚至发生氧气断供导致二十五位患者死亡的严重事故。 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来说,吸氧是帮助他们挺过难关、战胜病毒的重要支持手段。然而,医用氧并不能从空气中凭空得到,它是现代工业的产品,医用氧的紧急增产更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应急动员能力的体现。无论是工业孱弱的印度,还是产业空心化的美国,医用氧的短缺所暴露出的问题是相同的——一个大国,如果没有与其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工业体系、没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,在面对自然灾害时,是多么的脆弱。 回顾去年1月武汉疫情爆发初期,因为大量患者涌入医院且吸氧需求巨大,也曾经短暂出现过医用氧供应紧张的危险局面。这倒不是因为医用氧产量不足,而是出在另外两个方面:一是医用氧的配送能力一时无法跟上,二是医院内的输氧管路无法满足远超设计指标的供氧需求。 医院里的医用氧供应主要有液氧、氧气钢瓶(即汇流排供氧)和分子筛制氧机三种方式。据统计,我国大约一半的医院使用液氧为氧源集中供氧,经汽化之后把氧气通过管路输送到每位病人床头。分子筛制氧机是利用分子筛对气体的选择性吸附作用,直接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。在用氧量较少或不适用集中供氧的场合,则采用氧气钢瓶供氧。 之所以钢瓶供氧不占主流,是因为用钢瓶储运氧气的效率太低。以最常见的40L氧气钢瓶为例,充装压力15MPa,也就是压缩了6m³的氧气(约8.5kg),对于吸氧量要达到10L/min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来说,一钢瓶氧气仅能维持10个小时。但这么个接近一人高的钢瓶的自重足有50kg,运送氧气钢瓶的绝大部分运力都在运钢瓶的死重,而不是在运氧气,所以钢瓶只适用于短途运输。如果需要从外地调运氧气,大多也是运输液氧,到目的地附近的充装站再汽化充进钢瓶里。 相比之下,把氧气液化为液氧,体积缩小了800多倍,储存和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,因而在医用氧供应中占主导地位。 |